如何讓小朋友有效地學習第二語言?

現今社會著重多語(multilingual)溝通,懂得多種語言對學習、工作、旅遊等等均有幫助。從小培養小孩的雙語能力,不但不會影響孩子學習母語的能力,還可提升孩子的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ing),包括注意力、決策能力、思考能力等等。可是,怎樣才能最有效地學習第二語言呢? 訂立短期目標 要完全掌握一種語言,善於聽說讀寫,看似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但我們可以把這個長期目標拆開變成一些短期目標,例如:「我每星期(甚至每日)要學懂多少個短句」。這樣的話,我們的目標更易看見及達到,比起廣泛的長期目標,短期目標更具體仔細,有助我們督促自己學習。 語言環境 當小孩長時間沉浸在一個語言環境,能增加他們聆聽和說話機會。家長可以多帶小朋友到公園、 博物館等,接觸更多說該學習語言的人,增加詞彙及提升流暢度。另外,如果家長懂得該學習語言(例如廣東話),可多在家裏與孩子說該語言,讓孩子從不同生活經驗裏迅速地掌握該語言。 寓學習於遊戲 遊戲是小朋友學習的必要元素。我們可以把詞彙、句式等等融入遊戲當中,增加學習的趣味性。遊戲種類有很多種,例如看圖說故事、桌遊、或把詞彙加入於拼砌遊戲裏(LEGO)。家長亦可自創屬於自己和孩子的獨特遊戲,從而有助孩子自主學習。遊戲能減輕小朋友學習新語言的壓力,讓他們輕鬆愉快地提升語文能力。 Reference Source: Faculty of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如何讓小朋友有效地學習第二語言?

從心理學角度看兒童故事演說

何謂故事演說(storytelling)? 美國的National Storytelling Network (NSN) 定義故事演說為「運用文字和行動展露故事元素及影像的互動藝術,並能促進聆聽者的想像力」 。讓小朋友說故事,除了可訓練他們的溝通技巧和語文能力,在心理學的層面上,故事演說還能配合孩子的全方位成長。 1. 情緒管理 (圖片來源:http://toosmall.org/blog/4-things-to-know-about-your-childs-social-emotional-development ) 故事演說著重孩子如何演繹故事,例如從多個方向去解釋和延伸故事內容。有研究發現,互動式故事演說(interactive elaborative storytelling)小組比朗讀故事(read aloud)小組的小朋友產生更少的不安情緒,同時能掌握更多詞彙。此外,故事內容經常圍繞主角遇見的事物,並講述主角所產生的各種心情。孩子能透過演說過程,學習不同的詞語和句子,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情緒,這對孩子的情緒發展有莫大幫助。 2. 腦部發展 (圖片來源:https://www.triplep-parenting.net/global/triple-p/?cdsid=fk9nvm920j43app0j1v0bbsn37 ) 相比起閱讀圖書(picture-book reading),故事演說更能刺激大腦的前額葉(prefrontal cortex)。在故事演說的過程,孩子需要主動地在腦海裏想像故事情節,因而有更多機會運用大腦的前額葉。而前額葉有助我們記憶、創意、專注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除此之外,我們也可從腦部結構解釋故事演說如何提升孩子的語文能力。除了前額葉,互動說故事的方式也能刺激左顳葉(left temporal lobe)。左顳葉負責語言上的記憶能力,例如單字與名字的記憶。它會處理我們聽到的聲音和語言,和其他感覺整合,例如視覺、情感等,再把這些感覺處理,產生有意義的訊息。因此,在孩子參與故事演說後,我們都能看見他們的語言能力有所進步。 3. 培養同理心 (圖片來源:https://www.notimeforflashcards.com/2012/12/teaching-kids-empathy.html ) 另外,故事演說還會培養孩子的同理心(empathy)。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定義同理心為「正確同理性地瞭解當事人其內在經驗的覺察,感受到他的內在世界,彷彿是自己的經驗」。同理心可分為認知同理心和情感同理心。孩子在理解和演說故事的過程,可逐步了解故事人物的處境和感受,學會置身他人角度去看待事情,嘗試理解事情背後的原因。所以故事演說能讓孩子更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性格,同時培養同理心,有助人際關係的發展。 由此可見,故事演說在各方面均能配合孩子的成長,包括語文能力、情緒發展、人際關係等等。家長可多鼓勵、陪同孩子說故事,一起感受故事演說的樂趣吧!…

Continue Reading 從心理學角度看兒童故事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