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如何考慮讀唔讀PN!?

范霈宜 (執業言語治療師) 心樂言語發展評估及訓練中心 相信有不少家長都曾經或正為應否讓孩子讀PN班的問題而苦惱。我亦曾遇過不少家長就此問題徵詢我的意見。我一般都會避免直接回答這個問題,因為孩子的升學安排需經過多方面的考慮,並非我這個「外人」可以單方面為孩子決定。但我建議正為就讀PN班與否而躊躇的家長們先想一想: 「讀PN班的目的是什麼?」 如果是因為家中缺乏人手照顧小朋友,讓孩子上學似乎是個權宜之計。但在我曾經遇過的家長之中,單純因為照顧問題而讓孩子上學的其實少之又少,絕大部份都是希望孩子為幼稚園面試做好準備、升K1時更容易適應。今次就讓我為大家分享升讀幼稚園的三大必備能力吧。 1. 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是PN班其中一項重點的學習目標,沒有父母在身邊,孩子需學會自己上廁所、洗手、穿鞋、吃飯等。但想深一層,如果父母與孩子在平時的相處中都能適度地放手讓孩子嘗試,上學未必是孩子學習獨立的唯一場所。 2. 言語溝通能力 經常都會聽到家長表示「希望小朋友上學後說話會進步」、「因為小朋友開始上學,所以說話都多了」。但為什麼上學會令說話進步? 沒有上學的孩子的說話能力又是否會比有上學的孩子差? 其實要培養孩子的言語溝通能力,最重要的是一個豐富的語言環境。孩子在學校裡會接觸到不同的老師和同學,老師亦會在課堂中讓孩子接觸不同的事物,語言環境豐富,孩子的說話自然亦會進步。但大家亦不要誤以為讓孩子上學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我曾遇過有家長向我抱怨說因為孩子的理解能力弱而聽不懂老師的指令,孩子被老師誤會為不合作; 亦有家長告訴我因為孩子的說話不靈光,所以非常缺乏自信,從不開口跟老師和同學說話。所以,想要培養孩子的言語溝通能力,除了在學校之外,家長亦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為孩子提供豐富的語言環境和適當的協助。 3. 社交能力 學校的群體生活的確是孩子鍛鍊社交能力的好地方,但這也不代表孩子不上PN班就不能建立社交能力。平時多帶孩子到不同的地方體驗,與不同的人交流互動都一樣可以培養孩子的信心和社交溝通力。而且,多接觸不同的人和事,有時可能比單一地接觸相同的群組更能培養孩子的適應能力呢! 凡事多面看,上PN班固然有其好處,但這亦並非升讀K1的唯一出路。家長們只要考慮清楚自己的期望、孩子的能力和家庭的需要,定必能為孩子作出合適的選擇。 iSpeech全港獨有「上門說故事」 👦🏻為孩子帶來不一樣的學習體驗 👧🏻 立即預約

Continue Reading 家長如何考慮讀唔讀PN!?

3個步驟 – 從「故事」啟發創意思維

范霈宜 (執業言語治療師) 心樂言語發展評估及訓練中心 類化 (Generalization)是學習過程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所謂「類化」,意思就是利用舊經驗和新經驗之間的類似點幫助學習新經驗的學習。良好的類化能力有助提升學習效率,因為「類化」有以舊釋新的作用,即運用舊有經驗和知識來解釋新的事物,這樣便不需每一次遇到未接觸過的事物時都要重頭學起。 按照「類化」這個學習原理,我們與孩子說故事時,一方面可以利用孩子的已有知識和經驗協助他們理解故事內容,另一方面亦可以利用故事的內容讓他們有機會學習新事物。舉例說,大人與孩子說一個一家人坐飛機去旅行的故事時,孩子會因為已知道飛機是一種在天空上行駛的交通工具,所以在閱讀故事時會更容易理解和投入故事內容。而在閱讀故事後,孩子亦會因為在故事中認識到坐飛機去旅行的情況,在他們下一次有機會親身去旅行時能更容易理解坐飛機的程序。 為了加強「類化」的效果,我會建議大人與孩子講故事後,可以設計與故事內容相關的類化延伸活動。這些延伸活動沒有特定形式,不論是手工製作、角色扮演、漫畫創作,甚至簡單至一段與故事內容相關的對話都可以。大人可以發揮創意,根據孩子的喜好設計不同的活動。 (1) 累積故事詞彙庫 一般來說,因應孩子的能力,類化延伸活動可以分為幾個主要目標。其中一個目標是累積詞彙。因為故事的題材廣泛,孩子可以透過閱讀故事接觸到不同的事物,所以與孩子說故事是協助孩子累積詞彙的好方法。例如,大人和孩子一起閱讀一個有關一家人去酒樓飲茶的故事後,如果立即與孩子進行一個活動讓孩子學習不同的點心,必定能加深孩子對故事內容和相關詞彙的認識。 (2) 加強故事與生活的理解 另一個可以透過類化延伸活動達至的目標是加強孩子對生活事件的理解。雖然現今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機會接觸不同的事物,但如果在過程中大人沒有加以解釋,有時孩子難以完全理解當刻的經歷。我們可以透過與孩子一起閱讀故事來加深他們對生活事件的理解。例如,與孩子一起閱讀一個有關運動會的故事,我們可以來一場角色扮演活動,讓孩子詳細了解原來運動會是需要預先報名,到比賽當日會有啦啦隊打氣,比賽完結之後會有頒獎禮。這都會讓孩子能夠更透徹地了解不同的事物。 (3) 從故事擴闊生活經驗 第三個類化延伸活動的目標是擴闊孩子的生活經驗。有一些事情可能是孩子沒有機會親身體驗的,而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媒界讓孩子可以接觸到這些事物。以這個有關游水時遇溺的故事為例,孩子可能沒試過遇溺,但透過故事他們會了解到遇溺時會感到很害怕、求救時需要呼喚救生員來營救。如果閱讀故事後再配搭一個角色扮演的活動,讓孩子扮演遇溺的人或救生員,必定可以令孩子對故事內容有更深刻的印象。 延伸活動.啟發解難及創意思維 最後,我們亦可以透過類化延伸活動啟發孩子的解難及創意思維。很多孩子所閱讀的故事都是描繪主角所通到的問題及解決難題的過程,透過閱讀故事後的延伸活動,大人可以引導孩子發揮他們的創意,可以請他們代入故事角色想像如果他和主角遇到相同的問題時該怎麼辦。這不但有助鼓勵他們作更豐富的表達,亦可以提升他們的解難能力,說不定下次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相同的情況時,孩子已能自己解決問題呢。 立即預約 - 故事演說訓練班 報名

Continue Reading 3個步驟 – 從「故事」啟發創意思維

【專家教路】應唔應該同小朋友講「疊字」?

家長疑難: 健康院的姑娘建議對小孩説話不用疊字 ,但我見導師有時會用疊字,你們的專業意見如何? 專家回應: Heily Ho 言語治療師 有時與小朋友相處,大人都會不自覺用上「BB話」、疊字,好似「玩波波、食餅餅」。有些人會認為疊字會影響小朋友的言語發展。從言語治療師的角度來看,甚麼時候應用疊字視乎小朋友的言語發展程度來決定。對於小朋友來說,疊字、BB話這些不斷重複及較誇張的語氣,都能吸引到他們的注意,從而幫助小朋友更容易掌握及理解詞彙,還可以增加小朋友與大人溝通的動機。但是,當小朋友漸漸長大,大約到兩歲半左右開始學會說句子時,家長就應慢慢減少疊字及BB話,漸漸用回一般大人說話的方式來對話。這樣,小朋友才可知道如何正確表達,並學習更多的句式及詞彙。 預約線上1-1專業諮詢

Continue Reading 【專家教路】應唔應該同小朋友講「疊字」?

小一面試貼士:看圖說故事

范霈宜 (執業言語治療師) 心樂言語發展評估及訓練中心 看圖說故事是小一入學試及初小說話評估的主要形式之一。小朋友最初接觸看圖說故事時,可能會因為未能充份掌握說故事技巧而出現故事內容過於簡單或欠缺連貫性、誤解故事主題以致離題、詞彙及句式單調貧乏等情況。家長們可以參考以下的小貼士,讓孩子成為口齒伶俐的故事小達人: 1. 看圖找重點 要敍述貼題及內容豐富的故事,小朋友首先要學會觀察及辨別故事圖片中的重點。家長可以引導小朋友在故事圖片中找出「時間」、「人物」、「地點」、「事情」這四大元素,並嘗試運用完整的句式描述加以描述 (例: 朝頭早,媽媽帶哥哥去酒樓飲茶)。有些時候圖片中可能未有清晰描繪所有的元素,家長可以引導孩子作出合理的推測 (例: 圖片中沒有明確提及「時間」這個元素,但因為故事中的人物正準備睡覺,因此可以推斷故事是在晚上發生)。 2. 觀察故事人物的情緒變化 想故事變得生動有趣,小朋友不但需要敍述故事的表面內容,更需要隨著故事的發展描述故事人物的情緒及想法。當小朋友能夠按照故事圖片敍述故事的大概內容,家長可以鼓勵孩子運用不同的情緒形容詞描述人物的感受。一開始小朋友所運用的詞彙可能會較單調,家長可以透過不同的故事教導孩子更豐富的詞彙 (例: 避免過度使用「唔開心」描述所有負面情緒,可按照不同的情境引導孩子運用「傷心」、「失望」、「生氣」、「後悔」等詞彙作更準確的描述)。 3. 注意故事圖片之間的連貫性 一般看圖說故事的評估模式都會有四幅故事圖片,小朋友需要留意圖片與圖片之間的變化,避免只機械式地敍述每幅故事圖片的表面事件。例如,第一幅圖片是在晚上發生,而第二幅圖片是在早上發生,這表示第幅圖片是發生在第二天的事件; 如前一幅圖片的背景是學校,下一幅圖片的背景是家裡,則代表主角已經放學回家了。小朋友需要學懂觀察和清晰敍述這些變化,以確保故事內容通順和連貫。 4. 連接詞運用 靈活運用不同的連接詞可以直接令故事內容變得通順和豐富。有時小朋友可能會過度使用「跟住」、「之後」這類連接詞,這不但令故事內容單調沉悶,更會令故事中很多不同的因果概念、轉折關係等被忽略。因此,家長可以引導小朋友於故事中連用不同種類的連接詞以表達事件之間的不同關係,例如因果關係 (例: 因為妹妹就嚟遲到,所以佢連早餐都冇食就出咗門口)、轉折關係 (例: 雖然哥哥好想食雪糕,但係佢冇錢買)、假設關係 (例: 如果之前有聽媽媽嘅說話努力溫習,哥哥就唔會考試唔合格)。 立即預約…

Continue Reading 小一面試貼士:看圖說故事

促進語言發展技巧

孩子從出生開始,每天都透過與環境的互動中學習和成長,父母在孩子的語言發展中扮演的角色尤其重要。如父母能建立有利於語言發展的互動方式,提供易於接收的語言訊息,絕對有助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

Continue Reading 促進語言發展技巧